國新辦8月13日舉行防汛救災工作情況發布會。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凌月明在回答記者提問時,詳細介紹了地災的防治工作。
凌月明說,地災的防治工作分成三大塊:第一,調查,隱患在哪里;第二,預警,什么時候動,什么時候滑;第三,避險,正常情況下對地災怎么治理。
對于地災的監測預警,凌月明介紹時情緒有些激動。他說,憑工作經驗,如果有兩個小時的預警時間,可以保證不死人;如果有30分鐘,絕大部分人都可以撤出來,因為對應急避險組織,現在基層的組織力量非常強;如果有5分鐘、10分鐘,也可以把傷亡減到最少。關鍵就是要知道“什么時候動”,這是工作最關鍵的地方。
監測預警要解決問題是災害什么時候發生,這可能對現在防災減災是至關重要的,凌月明介紹。通過這些年的努力,全國組建了一支由30余萬人組成的群測群防隊伍,利用當地的居民,對每個隱患點都包保到人、責任到人,雨前排查、雨中巡查,下完雨后再看是否變形,變形量大小。通過發動社會力量來監測、排查,責任到人,今年成功預報了270多起災害,成效明顯。
但只靠人也不夠,現在正致力于技防這方面的努力。以三峽庫區為例,通過投入大量的經費做專業監測,三峽成庫到現在,庫區沒有發生一起造成人員死亡的事件。但是它有個前提,投資非常巨大,在全國要推開這種專業監測,目前財力狀況難以實現,所以自然資源部從去年開始正在研發一個比較經濟、比較便宜,而且數據標準化接口全國一致的地災預警系統。現在初見成效,已有6個成功預報的案例。
當前現在“人防+技防”這套預警體系正在加快推進。群防體系,傳統形成的人防體系還在不斷強化落實責任,確保面上的穩定。